BIO Asia–Taiwan 2023 亞洲生技大會
BIO Asia–Taiwan 2023 亞洲生技大會
≡
ENGLISH
中文
亞洲生技大會
關於亞洲生技大會
籌備委員會
國際委員會
聯絡我們
會場資訊
註冊方案
活動一覽表
註冊方案
論壇議程總覽
2023 活動一覽
2023 議程總覽表
2023 亞洲生技論壇
2023 公司展望說明會
2023 Focus Symposia
2023 區域合作論壇 (Regional Collaboration Forum)
商機媒合會
一對一商機媒合會
2023 參與公司名單
展覽資訊
展覽介紹
展覽平面圖
參展廠商列表
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媒體露出
2023/9 BioSpectrum: BIO ASIA-TAIWAN 2023 REPORT
2023/7/30 2023亞洲生技大會閉幕 規模創新高
2023/7/26 擁抱亞洲動能 2023 亞洲生技大會 規模更勝疫前
2023/6/28 2023亞洲生技大會7月26日登場 展覽、論壇規模更勝疫前 國際參與創新高
2022/6/8-「串接亞洲生技價值鏈」邁向國際創新融合之路
2021/11/4 亞洲生技大展生技產業龍頭650廠商、1600攤位 搶攻疫後千億商機
2021/7/23 聚焦先進免疫、細胞、基因治療! 生醫最新技術奪目
2021/7/22 疫情中生技產業再出發!生醫產業防疫能量整備
2021/7/21 《2021 BIO Asia Taiwan 亞洲生技大會》今開幕
2021/6/17 亞洲生技大會 「全線上」如期舉辦
2021/6/6 2021亞洲生技大會如期舉行 疫情中生技產業再出發
Banners
贊助與合作夥伴
贊助資訊
2022 贊助與合作夥伴列表
2023 贊助與合作夥伴列表
住宿&交通
住宿資訊
簽證資訊
展館與交通資訊
台北旅遊資訊
同期會議
亞洲生技大會
〉
關於亞洲生技大會
籌備委員會
國際委員會
聯絡我們
會場資訊
註冊方案
〉
活動一覽表
註冊方案
論壇議程總覽
〉
2023 活動一覽
2023 議程總覽表
2023 亞洲生技論壇
2023 公司展望說明會
2023 Focus Symposia
2023 區域合作論壇 (Regional Collaboration Forum)
商機媒合會
〉
一對一商機媒合會
2023 參與公司名單
展覽資訊
〉
展覽介紹
展覽平面圖
參展廠商列表
新聞中心
〉
最新消息
媒體露出
2023/9 BioSpectrum: BIO ASIA-TAIWAN 2023 REPORT
2023/7/30 2023亞洲生技大會閉幕 規模創新高
2023/7/26 擁抱亞洲動能 2023 亞洲生技大會 規模更勝疫前
2023/6/28 2023亞洲生技大會7月26日登場 展覽、論壇規模更勝疫前 國際參與創新高
2022/6/8-「串接亞洲生技價值鏈」邁向國際創新融合之路
2021/11/4 亞洲生技大展生技產業龍頭650廠商、1600攤位 搶攻疫後千億商機
2021/7/23 聚焦先進免疫、細胞、基因治療! 生醫最新技術奪目
2021/7/22 疫情中生技產業再出發!生醫產業防疫能量整備
2021/7/21 《2021 BIO Asia Taiwan 亞洲生技大會》今開幕
2021/6/17 亞洲生技大會 「全線上」如期舉辦
2021/6/6 2021亞洲生技大會如期舉行 疫情中生技產業再出發
Banners
贊助與合作夥伴
〉
贊助資訊
2022 贊助與合作夥伴列表
2023 贊助與合作夥伴列表
住宿&交通
〉
住宿資訊
簽證資訊
展館與交通資訊
台北旅遊資訊
同期會議
〉
ENGLISH
中文
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媒體露出
2023/9 BioSpectrum: BIO ASIA-TAIWAN 2023 REPORT
2023/7/30 2023亞洲生技大會閉幕 規模創新高
2023/7/26 擁抱亞洲動能 2023 亞洲生技大會 規模更勝疫前
2023/6/28 2023亞洲生技大會7月26日登場 展覽、論壇規模更勝疫前 國際參與創新高
2022/6/8-「串接亞洲生技價值鏈」邁向國際創新融合之路
2021/11/4 亞洲生技大展生技產業龍頭650廠商、1600攤位 搶攻疫後千億商機
2021/7/23 聚焦先進免疫、細胞、基因治療! 生醫最新技術奪目
2021/7/22 疫情中生技產業再出發!生醫產業防疫能量整備
2021/7/21 《2021 BIO Asia Taiwan 亞洲生技大會》今開幕
2021/6/17 亞洲生技大會 「全線上」如期舉辦
2021/6/6 2021亞洲生技大會如期舉行 疫情中生技產業再出發
Banners
2023-07-28
擁抱亞洲動能 2023 亞洲生技大會 規模更勝疫前
擁抱亞洲動能
2023
亞洲生技大會 規模更勝疫前
2023 BIO 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2023)盛大展開,首發活動「亞洲生技論壇」,今(26)日於台北南港展覽二館揭開序幕!論壇開幕式中,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忠勳、全球生技協會(BIO)副總裁Susanna Ling、國科會副主委陳儀莊致詞,其後也邀請到BIO政策長John Murphy,以及2022年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等多名國際生醫產學界專家,分享全球最新生技醫療發展趨勢及觀點。
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表示,今年的大會主題定為「擁抱亞洲動能」(Embracing Asian Dynamics),規模更勝往年,也是疫情後首次完全回歸實體展會。
此次大會不僅規劃了為期3天、多達22場的主題演講,將於明(27)日開幕、於南港展覽一館舉辦的「亞洲生技大展」,更設有超過2,000個攤位、1,800場商機媒合;此外,自去年起舉辦的「多國區域合作論壇(Regional Collaboration Forum)」也擴大辦理,將有超過30家國外廠商參與。
生物產協理事長吳忠勳表示,今年大會主題象徵著在快速變動的亞洲地區經濟體中,於跨國合作及生醫生態系潛藏的契機;跨國與跨區域的結盟與知識分享,對於未來產業發展至關重要。
吳忠勳表示,臺灣生技產業在疫情中展現出能夠快速利用資源和技術,在短時間內開發出供應全球產品的優勢,也期許臺灣未來在委託開發製造服務(CDMO)上,能夠在小分子藥、生物製劑、活性藥物成分(API)等藥品製造鏈做出貢獻,成為全球生醫供應鏈的一環。
全球生技協會(BIO)副總裁Susanna Ling也親臨現場,並感謝臺灣今年6月於波士頓圓滿落幕的BIO大會中共襄盛舉。她也呼應本次大會主題,表示亞洲是全球醫藥市場未來10年的重要驅動力,對內及對外授權交易也相當活躍,在在凸顯了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性。
國科會副主委陳儀莊則在致詞中強調,精準健康、CDMO是今年展覽的兩大量點,也是臺灣生技產業發展的兩大重點領域。她表示,2021年科技部(現已改制為國科會)、經濟部、衛福部跨部會推動「臺灣精準健康戰略產業發展方案」,將數位科技與生醫結合、開發創新產品;另一方面,臺灣也跟上全球快速崛起的CDMO成長趨勢,自去年起首度開設CDMO主題專區、展出業者的策略與服務項目,都成為今年展覽中的亮點。
緊接在致詞之後,開幕首場論壇首先由全球生技協會(BIO)政策長John Murphy ,分享美國生技產業政策環境的挑戰與契機。他指出,2022年上路的降低通膨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帶來的藥價協商和自費政策調整,預估將對生物醫藥業者營收造成重大影響;同年簽署的生物製造行政命令(Biomanufacturing Executive Order),則將把美國的生技及生物製造產業朝向更永續、安全、有保障的方向推進,這些政策甚至也影響到了歐盟、乃至全球的生技醫藥法規發展方向。
其後,今年還特地邀請到2022年唐獎生技醫藥獎3名得主輪番演講,分別由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Pieter Cullis,介紹奈米脂質微粒如何一步一步成為基因療法、甚至是COVID-19 mRNA疫苗的新載體;BioNTech顧問暨美國賓州大學教授Katalin Karikó,介紹mRNA如何克服易降解和運輸挑戰,成為真正的療法;美國賓州大學教授Drew Weissman則分享以奈米脂質微粒為載體的標靶療法,已經能夠運輸基因療法、核酸藥物、蛋白質等,且能靶向多種器官、組織,但腦至今仍是療法較難鎖定的器官。
其他還有多名國際嘉賓,指出未來全球健康產業重點發展趨勢。Syneos Health資深副總裁Sam Wilson,分享2023年健康趨勢,並指出醫療事務創新、數位轉型和聚焦外包的併購策略為三大亮點;Frost & Sullivan健康照護及生命科學總監Unmesh Lal,分享精準健康從患病照護(sickcare)到健康照護(healthcare)的成長機會。
IQVIA全球思維領導力總監Aurelio Arias指出製藥產業的四大策略成長領域,包含生物製劑與特殊藥品、靠近患者(near-to-patient)、數位連結與環境永續性;BIOVIA亞太地區科技銷售資深經理Basha Kodidela,分享從研究到開發、乃至生產附加品質的數位科技轉型。
PwC Strategy&歐洲生醫負責人Jens Neumann則指出,製藥市場預計將在未來從主流的小分子藥轉變成生物製劑及先進療法,相關供應鏈業者需要及早因應,為未來商業需求建立結構化的供應鏈體系。
演講會後的媒體座談會中,大會主席李鍾熙、BIO副總裁Susanna Ling、印度生技協會代表Murali P.M.,以及生物產協理事長吳忠勳、副理事長馬海怡、副理事長曾惠瑾,呼應上午議程,針對臺灣生技醫療產業發展與區域合作提出見解。
Susanna Ling表示,生技產業的價值鏈很長,彼此間互相合作與交流,對產業發展非常重要,上個月剛結束的美國BIO,其媒合會就打破過去所有產業的媒合紀錄,三天半的活動BIO就創造57,000場媒合。
Murali P.M.表示,因為疫情影響,全球生技產業互助合作很快找到控制疫情的解決方案,再次顯示區域合作的重要性。
在今天論壇開幕後,明天除論壇外,還有亞洲生技大展、公司展望說明會、以及商機媒合以及區域合作論壇等活動,歡迎生技產業先進與會。
媒體聯絡人: 蔡小姐
+886 2 27836028 ext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