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 Asia–Taiwan 2025 亞洲生技大會

BIO Asia–Taiwan 2025 亞洲生技大會

新聞中心

2025/7/23 「掌握亞洲生技新契機」2025 BIO 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會論壇開幕

「掌握亞洲生技新契機」
2025 BIO 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會論壇開幕
從創新到投資 展示亞洲生技無限可能
 
今(23)日,2025 BIO 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2025)論壇活動,在台北南港展覽一、二館盛大展開!今年大會論壇為期3日的議程,包含創新科技、投資高峰、區域合作三大論壇,由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劉理成、BIO生技創新組織國家安全與國際事務副總裁Kelly Seagraves致詞,為論壇揭開序幕。
 
今年的開場論壇,更邀請到聯合國大使暨影響力投資家、2024年BIO Asia Award得主原丈人(George Hara),以及國際生技協會聯盟(ICBA)主席Claire Skentelbery、安進(Amgen)資深副總裁暨日本及亞太區My Linh Kha親臨現場演講;此外,唐獎得主暨GLP-1發現者Jens Juul Holst也,說明GLP-1如何為糖尿病治療帶來革命性突破,揭開醫療健康的新篇章。
 
掌握亞洲生技新契機!打造全球生技溝通合作平台
 
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於開場致詞表示,2025年全球面臨最大的挑戰,莫過於諸多的不確定性,包含了全球貿易、地緣政治、關稅政策、生產供應鏈重組等,因此今年大會主題定為「掌握亞洲生技新契機」(Next Wave of Biotech Opportunities),除了聚焦亞洲在全球生技領域的影響力,也期許本次大會的參加者都能在快速變動的局勢下,將挑戰化作新的契機。
 
李鍾熙說明,今年大會舉辦三大平行論壇,分別為創新、投資、區域合作論壇。特別是區域合作論壇,今年有美國、加拿大、澳洲、比利時、日本、印度等國參與、舉辦各國的專場論壇;此外,今年的亞洲生技大展(BIO Asia-Taiwan Exhibition),更將展出超過2,200個攤位,邀請所有與會人士共襄盛舉。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生物產協)理事長劉理成說明,生物產協成立迄今已有36年,擁有超過170家企業會員以及超過4,000名個人會員,旨在扮演政府與產業之間的橋樑、促進全球合作夥伴關係,幫助會員應對快速發展的生物經濟局勢,不僅積極參與國際生技展會,也在過去的18個月之中,與海外生技協會簽署多項備忘錄(MoU)。
 
劉理成也表示,台灣在國際上以資訊科技(IT)和產業的靈敏性著稱,如今晶片產業鏈也成為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助力;於此同時,台灣的檢驗診斷、醫療器材、療法與疫苗正掀起浪潮,可靠的委託開發製造服務(CDMO),也成為全球生技製造戰略合作的一環。
 
BIO國家安全與國際事務副總裁Kelly Seagraves也親臨現場獻上祝福。她表示,全球生物科技不僅是正在成長中(growing)、更是爆發性成長(booming),特別是在台灣所處的亞洲,將在下一波生技發展趨勢中扮演中心要角。她也強調,生物科技的推進有賴全球合作,一起支持早期研究、確保所需的資金、增進供應鏈的韌性。
 
Kelly Seagraves也表示,這些論壇不只是演講,更是讓所有與會者都能跟上最新發展趨勢的對話平台,她期望各界在追求生技創新之於,更要讓全世界的患者能盡快取得療法,因為生物科技不僅是代表著機會,更是一份責任。
 
2024 BIO Asia Award得獎者原丈人 籲重視貧富差距
 
開幕論壇中,也由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將2024 BIO Asia Award個人獎頒予聯合國大使暨影響力投資家原丈人;原丈人也在開幕首場論壇中,以「透過建構科技產業,打造受良好教育且健康的中產社會」為題,分享生技產業如何驅動經濟成長並創造社會價值。
 
原丈人指出,全球面臨最嚴峻的問題之一,就是貧富差距的擴大,這與資本主義的誤用密切相關。對此,他提倡「公益資本主義」,強調企業成功並非僅來自股東,而是來自員工、在地社會、顧客、長期股東,甚至地球資源的共同貢獻。
 
原丈人強調三大關鍵,第一,企業應將利潤公平合理分配給所有貢獻者;第二,投資應鼓勵長期研發,反對短線操作;第三,成功後不該趨向保守,應持續投入創新並挑戰新領域。
 
其後,ICBA主席暨EuropaBio總裁Claire Skentelbery也登台演講。她說明,ICBA的任務在於確保各個國家會員都能貢獻助力,促成多樣化、具韌性的全球供應鏈與合作網絡,而EuropaBio則是為歐盟生技產業發聲的跨領域產業協會,除了促進歐盟生技產業競爭力、促進產業界的凝聚力之外,也透過推動法規框架支持產業發展。目前其已推動的立法,除了整體的製藥法規之外,還包含了植物的新遺傳科技、臨床試驗法規、健康科技評估(HTA)等。
 
安進資深副總裁暨日本及亞太區My Linh Kha於演講中指出,我們正處於生物科技與人工智慧(AI)交會的關鍵轉捩點,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測都將被重新定義,目前安進也有一項由AI設計的小分子藥物進入臨床二期試驗;她也呼籲,台灣於今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疾病負擔加劇,早期發現健康風險與或實證的健康介入措施,應當被視為對社會的投資。
 
唐獎得主暨GLP-1發現者Jens Juul Holst,則分享他在GLP-1受體促效劑的發現歷程與創新臨床應用。他指出,目前市場已出現口服GLP-1受體促效劑(如semaglutide),以及口服小分子GLP-1促效劑Orforglipron,不僅有助於減緩糖尿病腎病變進程,也在臨床研究中顯示降低心血管疾病、失智、慢性發炎、鴉片類藥物濫用、甚至是罹癌風險。
 
媒體座談會 分享面對美國政府推動高額關稅 因應之道

在開幕後座談會中,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2024 BIO Asia Award得主原丈人、BIO國家安全與國際事務副總裁Kelly Seagraves、ICBA主席Claire Skentelbery進行交流,針對川普政府推動的高額關稅政策,分享各自觀察與因應之道。
 
原丈人認為,雖然要達到共好並不容易,但持續溝通與教育仍是不可或缺的關鍵。Kelly Seagraves則表示,面對川普政府推動的高額關稅,BIO正積極與美國政府溝通,特別在政權交替初期,更需耐心重建高層對話與長期關係。
 
Claire Skentelbery指出,對需長期投資的生技產業而言,「政策不確定性」比關稅更具風險,將阻礙企業做出長遠決策,唯有建立穩定、互信的國際合作,才能化解風險、確保產業長遠布局。
 
Plenary Session 2:跨國藥廠齊聚 共探創新藥物開發與醫療未來
 
大會論壇Session 2,延續了Session 1的全球生物科技開發主題,首先邀請到Oncomatryx Biopharma營運長Manuel Sanz,分享如何透過團隊合作,將其開發的腫瘤量子免疫治療新藥OMTX705,從實驗室推向臨床;BioCentury共同創辦人David Flores於其演講中,強調了資本效率(capital efficiency)的必要性與速度,並強調亞洲地區的卓越中心必須跨國合作,方可邁向成功。
 
澳洲資誠(PwC)製藥、醫療科技與生命科學部門負責人Nick Meadows,分享基因體技術如何資本化、落地應用,並提出4個在基因體生物分析市場創造差異化定位的途徑,包含了價值改良者、產品組合管理者、檢測創新者、研究合作者;Syneos Health策略與傳遞副總Rostina Yoon,則分享其利用AI的預測與洞見來改進臨床試驗,包括試驗效率、試驗設計、減輕患者負擔、持續帶來創新等。
 
第二屆投資高峰論壇登場 臺灣生技吸引國際資金目光
 
除了創新論壇,今年亞洲生技大會也延續去年,舉辦第二屆投資高峰論壇,不僅吸引台灣傑出生技公司參與,大會首度透過Illumina Ventures、Syncona、VMS Group、Vivo Capital等國際知名創投轉介海外生技企業來台,並邀請國際藥廠高階主管與會。
 
包括任職於艾伯維(AbbVie)負責業務開發與併購負責人熊琬真、吉立亞醫藥(Gilead Sciences)副總謝仲明,負責蛋白藥產品開發,以及諾和諾德(Novo Nordisk)罕見疾病研發與評估資深處長施心沛等,共同深入探討全球投資趨勢。
 
本次論壇由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常務理事曾惠瑾統籌,她指出,儘管全球生技產業面臨募資寒冬,台灣卻逆勢交出亮眼成績。2024年已有15家生技公司掛牌(含上市、上櫃、興櫃及創新板),募資總額達145.5億元新臺幣,2025年上半年也有5家生技公司完成IPO,下半年可望有更多加入。對於爭取資金的生技公司,或尋求優質投資標的的法人而言,臺灣已躍升為亞洲乃至全球不容忽視的關鍵據點。